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彥。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 魏晉時期名臣、地圖學家,東漢尚書令裴茂之孫、曹魏光祿大夫裴潛之子。
裴秀出身著名的大族“河東裴氏”,少年時便頗有名氣,公園264年受命負責修改官制,又提議恢復五等爵制。他建議立司馬炎為世子,司馬炎繼位晉王后,拜裴秀為尚書令、右光祿大夫。西晉建立后,加左光祿大夫,封鉅鹿郡公。公園267年升任司空。公園271年因服食寒食散后飲冷酒而逝世,年四十八,謚號“元”。有文集三卷。
裴秀作《禹貢地域圖》,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制學。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從魏晉時期就已經成熟的裴秀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酈道元的《水經注》-法顯與外國地理認識-僧一行的子午線實測-玄奘與《大唐西域記》-顏真卿與海陸變遷的認識-沈括的地理思想-元代地理認識與河源考察-鄭和下西洋的實際行動-王士性的地理學思想-徐霞客的全國地理考察-潘季馴治黃理論中的地理思想,等等。都可見出中國古代地理學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公元771年,顏真卿任撫州刺史。有一次,他在今江西省南城縣麻姑山頂的一座古壇附近,發現了一些夾在地層中的螺蚌殼化石。于是他便認真分析了這一現象,認為這里原來應是海洋,后來才變成了陸地,而這些螺蚌殼化石就是海陸變遷、地殼抬升的證據。為此,他還專門寫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一文,并刻石記述這一發現。
如果把古代的地圖比做千里眼,那么,古代的地理書籍自然就是順風耳了。古代的科學家、軍事家,就是通過閱讀有關地理方面的書籍,了解千里之外的某地的地理資料,并通過這些資料所反映的信息,制訂作戰方略的。
地理可以告訴我們什么?
地理可以讓我們了解千里以外的地形特點、植被特點、氣候特點、環境特點、風土人情、民俗民風、交通工具、經濟狀況、軍事布局等等,所以叫順風耳。
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對地形、巖石要素的認識積累很多知識。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國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地負海涵、包羅萬匯。除了保存著豐富的神話資料之外,還涉及到多種學術領域,例如:哲學、美學、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醫藥、動物、植物、礦物、民俗學、民族學、地質學、海洋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識方面的百科全書。
《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
《水經注》因注《水經》而得名,《水經》一書約一萬余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經注》看似為《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由于書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獻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經注》保存了許多資料,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地理有很多的參考價值。
《夢溪筆談》,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年—1095年)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該書在國際亦受重視,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夢溪筆談》一共分30卷,其中《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全書有十七目,凡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書中的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成就。社會歷史方面,對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有所暴露,對西北和北方的軍事利害、典制禮儀的演變,舊賦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較為詳實的記載。
《徐霞客游記》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創作的一部散文游記,明末徐弘祖經34年旅行,寫有天臺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游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余萬字游記資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成書于崇禎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記》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做了詳細記錄。
《徐霞客游記》是系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同時也描繪了中國大好河山的風景資源,此外優美的文字也使之成為文學佳作,在地理學和文學上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最后的話
古代所謂“千里眼、順風耳”絕不僅僅是無中生有,神話傳說。他更多的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在世界歷史上的輝煌地位。正是由于我們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才有了中華民族的高度文明,才使得中國自古至今都是世界矚目的焦點之一,才有了中國高度發展的地理科學和地圖學,也正因為有了強大的地理學和地圖學做支撐,中國才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才有3000年延續的中華文明。
更多地質故事,請關注忠言慧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