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到黃山、廬山、云臺山、嵩山,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沒錯,它們是著名的旅游景點,但同時也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地質公園。
10年前的2004年2月13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我國8家國家地質公園被列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名錄,成為首批25家世界地質公園大家庭中的成員。
從2000年面世以來,我國的地質公園發展突飛猛進。迄今為止,已建立世界地質公園29處,國家地質公園184處,省級地質公園近300處,是世界地質公園數量最多、增長最快的國家。一個類型多樣、遍及全國的地質公園體系,已初步建立。
“地質遺跡保護與地質公園建設,是國土資源部門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直接抓手。事實上,地質公園已經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會抓住這個機遇,也有信心迎接挑戰。”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關鳳峻表示。
開拓性的推動作用
一個多月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所長、世界地質公園執行局成員龍長興收到了一封發自希臘的電子郵件。發件人是愛琴海大學教授尼古拉斯——世界地質公園的奠基人之一。對這位資深學者來說,地質公園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他在郵件中與龍長興一起回顧了這個孩子的成長歷程,感慨萬千。作為最早發起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的國家之一,中國通過努力,已成為這個領域內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陳小寧告訴記者,上世紀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出“創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的倡議,國土資源部積極響應,正式決定開展建立中國地質公園體系的工作。1999年,全國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工作會議在山東威海召開。在這次會議上,以建設國家和地方不同層次地質公園的形式,推進我國地質遺跡保護工作的方針被正式提出。隨后,國家地質遺跡(地質公園)領導小組和國家地質遺跡(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成立,《國家地質公園申報評審制度》等規范也同時出爐。
經過充分準備,國家地質公園計劃正式于2000年在全國組織實施,“云南石林國家地質公園”等11處地質公園成為我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
2002年2月,被業界稱為“地質公園之父”的趙遜在提交給國土資源部的一份報告中,轉達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對中國地質公園創建工作的高度贊揚:“中國在地質公園建立這一工作中,起到了開拓性的推動作用。”
2004年6月,第一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在北京召開。同時,教科文組織地質公園秘書處將世界地質公園網絡辦公室設立在北京,由國土資源部負責管理。
“這表達了教科文組織對我們的信任,也體現了我們的責任。”關鳳峻說。
展現中國影響力
目前,世界地質公園分布30多個國家。經過10年的發展,世界地質公園已逐步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的高度認可和大力支持。中國在地質公園建設中取得的經驗和成果,也支持和推動了世界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發展。
“經過十幾年的積累,我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質公園管理的‘中國模式’。在管理模式、申報命名方式、監督檢查和評估制度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與優勢。”陳小寧說,這些經驗與優勢,其實很多是在摸爬滾打中獲得的。
很多人可能記得,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2年開展的世界地質公園評估中,因在“向公眾科普地球知識”等方面有所不足,中國的3家地質公園被黃牌警告。
“正是吸取了這樣的教訓,從那年開始,國土資源部組織國家地質公園網絡中心在每年10月~11月,舉辦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及評估工作經驗交流會。一方面總結和介紹本年的經驗,另一方面傳達教科文組織對地質公園的新要求。”陳小寧介紹。2013年,中國參加評估的地質公園全部通過了教科文組織地質公園執行局的評估。
國家地質公園網絡中心主任王小烈告訴記者,近年來,教科文組織對中國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中國作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履行責任與義務,向世界地質公園執行局推薦專家,加入評估團隊,執行每年的評估或再評估任務。
談到這一點,龍長興也格外興奮。“起初,因為不注重與國外同行們的交流,我們失去了很多學習和展示自己的機會。從去年開始,我們開始選派高水平的專家,參與世界地質公園的評估。而且,在所有國家當中,目前中國的專家數量是最多的。”
知情人了解,這并非易事。教科文組織對評估專家的要求向來十分嚴格,合格的、有能力承擔此項工作的專家,必須來自在評估中取得綠卡的世界地質公園,且須在地質公園工作4年以上,能用外語進行交流,對世界地質公園要有深刻理解。
“這正從一個側面,展現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影響力。”
保護、科普與拉動經濟發展
豐厚的回報源自艱苦的付出。
據國土資源部統計,2012~2013年,我國新增地質公園面積達7680.05平方公里,累計受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地質遺跡面積達5萬余平方公里。
地質公園的建設,不僅帶動了各級財政的投入,也吸引了大量社會資金。
2000年以來,中央財政設置專項資金開展地質遺跡保護工作,10多年來共投入資金30.18億元,其中2013年向23個省(市、自治區)共投入5.23億元。地方政府和各地質公園,也積極安排配套資金用于地質遺跡保護工作。黃山地質公園管委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從每張門票收入中提取20元,作為地質遺跡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專項資金。
各地紛紛加大了對地質公園建設的投入。目前,各省已累計投入近338億元開展地質公園建設。其中,云南投入資金達107億元,河北、安徽、江西、四川等省的投入,也都超過了10億元。
“建立地質公園的初衷,就是保護地質遺跡、進行地學科普和拉動經濟發展。這些年的實踐證明,地質公園不僅成為保護地質遺跡最有效的手段,更極大地推動了地學知識的普及,拉動了地方經濟發展。”關鳳峻表示。
“大多數人開始自發保護地質遺跡、自然環境,地質公園范圍內的生態環境以及周邊的人居環境,都得到極大提升。”陳小寧說,“部分瀕危、珍惜地質遺跡資源也得到搶救性的安置、處理;同時,各地質公園還建立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動態監測系統和地質公園標示標牌系統。”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地質公園建設在持續推動了地學科普和科研的開展、廣泛促進了國內外交流與合作的同時,更極大地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
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地質公園直接就業人數約為27萬人,間接就業人數約為220萬人,每年旅游綜合收入近1000億元。
“云臺山現象”由此被創造出來。在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內的岸上村,依托世界地質公園的開發建設,只用了6年時間,人均年收入就從260元猛增到5萬元,成了河南省有名的富裕村和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也正是因為世界地質公園的建設,內蒙古克什克騰從一個無人知曉的小地方,變成了著名的旅游勝地。資料顯示,2002年成為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晉升世界地質公園的克什克騰,2000年旅游接待人數僅為43萬人次,旅游收入僅為0.78億元。到2012年,克什克騰旅游接待人數達到了28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則達到了12億元,每年提供的就業機會保持8%~10%的增長速度。
頂層設計還有很長路要走
盡管發展態勢良好,很多業內人士仍有擔心,諸如立法工作滯后、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等問題,正成為威脅地質公園健康發展的隱患。
“立法工作滯后,已是老生常談。”陳小寧介紹。現狀是,盡管國土資源部已經作了各種努力,制定了多種規范標準,但相關的法律法規仍非常缺乏。
“這導致地質公園管理缺乏法律依據,行政管理替代依法管理現象非常普遍。”
重旅游、輕科普的現象也仍然存在。龍長興告訴記者,由于沒有持續的約束機制,一些地質公園在通過正式批準命名后,科研和科普等工作放松或停滯,規劃落實不到位,甚至有些地方的國土資源部門對地質公園的監督管理缺位。
從業人員業務水平參差不齊,也是一個大問題。陳小寧介紹,盡管國土資源部已經與國家旅游局聯合組織了6期導游培訓,還開展了管理建設等方面的培訓班,但相當一部分地質公園管理者仍對地質公園的理念和宗旨理解不夠深入,導游員往往也缺少系統的地學專業知識。
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陳安澤曾親歷了中國地質公園的成長過程。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去某地一個國家地質公園參觀(自己購票),除在10公里外的河床中見到一塊‘XX國家地質公園’的標志碑外,從門區到公園內部,看不到任何地質公園標志,導游也根本不講地質科學內容。”
許多專家表示,接下來,還要重視地質公園規劃的制定和執行。“地質公園在數量、類型和地理分布上,要有一個頂層設計。不能這邊地質公園一大堆,那邊一個都沒有。”龍長興建議。
其實,教科文組織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世界地質公園網絡辦公室主任董樹文告訴記者,教科文組織建議擁有眾多世界地質公園數量的國家和地區,如中國和歐洲,適當放緩速度,鼓勵和幫助南美洲、亞洲南部,特別是非洲地區發展世界地質公園,并建立區域地質公園網絡。
記者從國土資源部了解到,今后一段時期,國土資源部除了繼續在健全完善法規標準體系、加大地質公園管理力度、強化地質公園管理機構建設、推進地質公園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下工夫之外,還會注重對地質公園文化的挖掘與提升。
“我們將充分認識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作用,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為建設美麗中國、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保護地球遺產、弘揚社會主義文化發揮更大作用。”關鳳峻強調。